古籍數字化,簡言之,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古代文獻進行整理與研究,并以電子數據的方式提供使用。數字化的古籍再配合一定的檢索軟件,使古籍的閱讀、翻檢都大為便利,正如古人夢想的神筆,頃刻間可以將萬卷詩書盡控于掌中。
古籍數字化大約興起于上個世紀90年代,當時僅限于電子文本閱讀,也因為計算機的普及程度低,參與的此項工作的范圍極其有限。目前,各類學術政府部門、研究機構、大專院校乃至個人都紛紛加入到古籍數字化的隊伍中來,致使這一新興領域在短短十年中,迅速發(fā)展,目前大約有40億字的古籍被數字化,出現了《四庫全書》、《國學寶典》等大型數據庫,國家也倡導了大型的古籍數字化工程。隨著網絡的普及發(fā)展,在線的網絡古籍電子資源也如雨后春筍,讓人極大地感受到信息時代的便利。
通過古籍數字化,建設大型古籍數據庫,提供貼近現代學術的典籍資源,推進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進程,為學術研究提供新的動力。將古籍原典、歷朝歷代整理成果數字化,形成一個龐大精深的立體知識體系,使數據庫建設成為連續(xù)性的、開放式的,與文化傳承和學術研究息息相關的一項工作,可以實現海量信息查詢、字詞頻分析,用字量統計等古人難以實現的功能,為學術研究拓展一片新領域。
據專家估計,中國存世古籍總計在10萬種以上,如果計入碑刻、家譜等,約有15萬種左右。這些存世古籍,負載著厚重的中華文明,凝聚著民族智慧,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龐大的精神遺產。發(fā)揚時代精神,堅持古為今用、推陳出新,大力發(fā)揚中華民族的優(yōu)秀文化,是時代賦予當代知識分子義不容辭的責任。
可以說,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,都伴隨著技術的進步。古籍數字化將傳統文化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,在社會分工日益明晰的今天,也順應了人的全方面發(fā)展的需求,在當今社會的意義,大而言之,就是肩負著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使命;小而言之,為學術提供研究利器,滿足新時代的閱讀古籍的多方面、多層次需求。
一、古籍數字化是延續(xù)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
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生存下去的理由和靈魂,對傳統的揚棄,決定著這個民族文化精神的統一性、傳承性和創(chuàng)新性。而對傳統文化進行揚棄的前提是首先要了解傳統文化,入乎其內,方可出乎其外。通過數字化工程,我們對傳統文化進行全面整理的同時,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再學習。
中華五千年優(yōu)秀文化遺留下來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獻資料,雖然歷代都曾做了很多搶救整理工作,但經過主觀人為的編纂刪修,以及因承載介質或時代、自然等因素造成的減損、流失,許多古籍消失了,而且無法再生。封藏于高閣之中的古籍文獻資料在呼喚人們重新發(fā)現和認識它們的價值。古籍數字化,是當代技術的進步為古籍整理工作提供的一個新途徑,通過復制轉存,可以相對真實、永久地保存古籍原貌,其內容理論上可以無限期保存。我們可以利用現代技術手段,對古籍進行整理和挖掘,發(fā)現其中對現代社會的發(fā)展有益的部分,為世界人民的和諧共生服務。
二、古籍數字化為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提供了必要條件
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(fā)展,網絡傳播不受時空限制、信息量大、傳播速度快的特點,使數字信息成為最重要的文化資源。將汗牛充棟的中華文化典籍數字化,搬上互聯網,首先,讓古老的中國文化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再現輝煌,讓全世界人們感受到東方文化恒久彌新的魅力,也可以使全球范圍的炎黃子孫能夠方便、快捷地學習了解本民族的文化。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只有與技術的進步保持同步,才能世代相傳。時至今日,華麗的縑帛、樸拙的青銅器都已經成了歷史的遺物,一代有一代之學術,也有一代的文化載體。數字化時代要求傳統文化也應該進入數字化的行列。當今社會,只有數字化產品才能迅速、準確地進行傳遞和交流,才能夠為互聯網信息平臺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資源,使傳統文化在信息傳播的深度、廣度、速度上有一個質的飛躍。